您目前的位置:学校官网» 首页» 吉利大讲堂

吉利大讲堂: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陈瑛教授为我校师生做题为“学文化,做好人”的专题讲座

  12月18日下午,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陈瑛教授为我校师生做题为《学文化,做好人》的专题讲座,文化是做好人的支点,做人是学文化的前提和根本。本次讲座中,陈瑛教授与同学们分享了什么是好人,为什么做好人,怎么做好人等观点。
   “文化是造就一个人最根本的东西”,“做好人的关键是受了好文化的熏陶”,陈教授表示,以周总理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正是靠着这些做好人的理念,才创造出我们今天的幸福。“我们这一代人是幸福感最强的一代人,吃过苦也享过福”,经历过抗战的苦日子,也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日子。陈教授通过充分的人生经历和体验,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做一个好人。
    做好人,最幸福
    好人具有时代性,这个时代的好人要明事理、做好事、尽责任、守规矩,心里要有别人有社会。守规矩是开始,然后逐渐从他律转为自律,习惯了自律,必然就得到自由。做好人要从目中有人做起,人的本质就是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好人是有层次的,但我们要朝着最高目标努力”,通过艰苦锻炼,逐步提升自己的境界,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陈教授还表示,一方面,社会需要好人,我们的民族进步如此之快,就是因为千千万万的英雄烈士站在革命的前线,为人们创造了美好生活。要想使幸福感增强,需要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好人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民幸福的需要。另一方面,从自身出发,好人最幸福。幸福不在于外在,不在于有钱有权有样貌,要在乎内心的充实。客观愿望和主观要求相符合是幸福;好人有好报,吃得饱睡得着,问心无愧也是幸福!“我们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尽自己能力创造幸福。”
    做好人的关键是受了好文化的熏陶
    好人的关键是要受好文化的熏陶。要学好文化,需要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文化入手。陈教授从“民本思想、勤劳节俭、友善仁爱、爱国奉献”四个方面来讲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举例多个历史典故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的优秀成分,都值得继承。好的文化靠一代代教育和一代代人来传承,最后凝聚成民族精神;好的文化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好人,支撑着民族的发展。革命文化包括有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经过时代的锤炼演变成革命文化,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建设社会主义特色社会的文化,对于中国社会主义进程和发展,更具有指导意义。优秀文化是培养好人的文化,从优秀事迹中学习先进文化,再用好文化培养好人。
    让好人变得更多更好
    培养更多的好人,让好人变得更好,需要处理好人民和自己的关系。将个人利益和民族国家利益放在一起,反对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将重心放在自己的灵魂和思想,使自己的思想越来越纯粹,这才是根本。除此之外,个人还要不断反省,自觉革命,保持“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应当克己自省,改恶从善。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让好人变得更多更好的重要条件。国家要做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要做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要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他从不认为读书只是为了求知识,如果只是为了求知识才读书,你的人格,先已不可问了”。这是《梁启超传》中评价梁启超先生的一句话,陈教授谈到,希望同学们能铭记先生格言,学习先生风骨。在仅有一次的人生旅途中,通过不断学习,懂得为什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
    陈瑛1957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辩证唯物主义主历史唯物主义专业。1962年毕业后,先后到北京政治学校、北京工业大学政治教研室担任哲学教师。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作李奇先生的硕士研究生,攻读伦理学,1981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并留在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伦理学研究室工作,研究重点是中国伦理学史。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担任过多年伦理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多年来在社科院研究生院担任硕士和博士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从中国伦理学会成立起,一直参加学会工作,担任过多年中国伦理学会的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会长、会长。现在仍是中国伦理学会的名誉会长。

讲座现场

陈瑛教授精彩讲座

王海燕馆长为陈瑛教授颁发纪念证书